———— 2013夏东欧行之四
库特纳霍拉有座世界文化遗产“圣芭芭拉大教堂”,与另一座神秘的“人骨教堂”一起,使小城库特纳霍拉名扬世界。
“圣巴巴拉大教堂”是捷克形状最特殊最漂亮的新哥德式建筑,从公元1380年开始建筑,历经一百七十年和好几任建筑名师至1558年还未完成,适逢库特纳霍拉银矿挖尽钱财拮据,工程中断,直到二十世纪才陆续完成。这座宏伟教堂与布拉格旧城堡中的圣维塔大教堂并列为世界最壮观的教堂。 
圣芭芭拉大教堂前的通道:
通道一侧是耶稣会修道院,相对的另一侧是一道建在山岩上的围墙,围墙上塑有多座圣人石雕像。
石雕像与造型独特、有一群尖顶的教堂共同组成了历史文化遗产。
大教堂总长70米,总宽40米,网状拱顶高达33米,有巨大的网状肋梁及装饰细致的玫瑰窗,两侧屋顶有装饰性的27座尖塔耸立于飞拱壁之上,是独特的波希米亚哥德式设计;教堂四周有12个门,代表世界上12个主要宗教。原来的设计是要建造一座更大的教堂,但是工程依赖于该镇银矿的繁荣,而当时其产量已在下降,因此到1588年,未完成的建筑只好用临时围墙环绕,到1884年才重新动工,直到19世纪才完成屋顶工程。
圣芭芭拉大教堂内观。教堂内部有花窗玻璃、祭台、讲道坛和唱经楼隔间。
教堂内的中世纪壁画和玻璃彩绘描绘了中世纪采矿城镇的世俗生活和宗教主题,壁龛的雕塑精美无比。
同团的两位年轻情侣被玻璃窗上绚丽夺目的精美彩绘所吸引,玻璃窗上的光透进来,那场景就象 列· 托尔斯泰说的“上帝之光”。
通道一旁的耶稣会修道院修得如宫殿一般,颇有气势!
这几位女士可能是当地人,很高兴地接受了我为之拍照的请求,态度非常友好。
13世纪Sedlec地区的修道院院长亨利奉波希米亚国王奥克塔文二世之命,前往圣地耶路撒冷,带回来的一把泥土就撒在教堂周围的墓园里。由于认为埋骨于圣土就可上天堂的信念,因此吸引了波希米亚地区甚至中欧富豪们纷纷将此地视为身后最佳福地,这块教堂墓地因而远近驰名。后来传染病和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墓园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至15世纪,在有限的土地上已经无法容纳如此多人的墓地了。修道院另外兴建了一座礼拜堂来容纳百多年来被荒废的遗骨,起初的想法是很简单的,仅仅是为了容纳人的骨骸,因而只是简单的堆砌。后来骸骨越堆越多,于是产生了将骸骨作为装饰品的创意。1870年间,一位受雇于Schwarzenberg家族的木刻师傅,开始将人骨排列成各种图案,其中包括Schwarzenberg家族的家徽与木刻师傅自己的签名。再后来,骨骸逐渐由存放角色向装饰角色转变。于是,一座世上绝无仅有的“人骨教堂”诞生了!
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入口外的街道:
“人骨教堂”的外观和墓地看去并不起眼,与一般的小教堂无多大区别。
但当走近教堂入口的时候,你会受到一个很大的视觉冲击!
教堂的门楣上、墙上挂满了头骨、腿骨和人体各部位的骨头做成的装饰物:
当你知道这些头骨、腿骨是真正的人骨而不是模型代用品时,身处其中,你会不会感到不寒而栗呢?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天花板到墙面,这座教堂内所有的装饰物都无一例外的使用了人的骨骸。除教堂入口处那用120多块人骨做成的蜡台外(见上幅组图右图),教堂内的天花板上、墙壁上、神坛以及在这里四处可见的十字架、王冠、垂带等装饰图案,均由不同大小的人骨堆砌或拼凑而成。4万副经过消毒和筛选的骨头,大小相同,被细致地用来砌成烛台、祭坛、圣杯、门楣、拱门、吊饰甚至十字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教堂正中央那盏由人体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灯”——以腿骨组成主架,下颚骨串成挂帘,主架又分成8个腿骨灯架,撑着一块块排成圆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着一颗充当烛台的头颅,外形独特,又仿佛附着死者的灵魂,邪恶诡异中带着点慑人心髓的华丽。据说,这些均是成年男人的骨骸组成。
与其说是教堂,不如说这是一座“人骨博物馆”!
最令人恐怖的是大厅旁带铁栏的几个侧室里,堆砌存放着成千上万的人骨,就象是座“人骨仓库”!
据统计,教堂里这些饰品大约用掉了一万具尸骨。而包括那些成千上万副堆砌的骨头在内,这些人骨已在这里装饰、堆放了几百年了!如此使用人骨,会不会被看着是不尊重逝者?答案是否定的。据说,天主教视死亡为神圣的事,死后将尸身献给上帝,象征无上的赞美;将逝者的骸骨作为教堂的装饰品,对于逝者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人骨装饰品”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样奇特而带神秘、恐怖感的地方,据说也给作家们带来了创作灵感,一些以此为题材的小说、剧本也因此产生。
而今,人们走进这座奇特的教堂,在经过短暂的“毛骨耸然”之后,都会慢慢平静下来,继而用欣赏艺术的眼光来看待和赞叹这些人骨。据说,“人骨教堂”平时戒备森严,只有星期日才对外开放。而我们去那天并不是星期日,也遇上开放参观了,也算幸运了。
更多内容请看我的游记连载《2013夏东欧五国行》 :
评论